问:我女儿有一天和我讨论师生恋的问题,我是反对师生恋的,但她认为爱情不分年龄、不分地位,并且举出很多师生恋的例子,像什么鲁迅和许广平啊,沈从文和张兆和啊,余秋雨和马兰啊,杨振宁和翁帆啊等等,说的我都没词儿了,我知道师生恋不好,却无法说服她,应该怎么让她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呢?
答:暗恋老师的学生很多,但是最终能够走到一起终成眷属的人很少,师生恋中确实也有成功的,需要付出的代价却很大。因为,这是违背社会道德的,尤其是对于老师来说。如果孩子能接受,建议让孩子看看老电影《窗外》。
从本质上来说,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非常相似,老师和家长一样,主要是爱的传递者,他们的任务都是帮助孩子成长。那些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家长一样,会和自己的学生建立起密切而深厚的关系。这时候,孩子的世界又非常有限,由于强调独立又很容易和父母对立,沟通出现问题,这时候那些优秀的异性老师凭借自身的学识以及对学生的关心,很容易唤起孩子深切的爱恋。老师如果想与学生谈恋爱,是非常容易成功的,但这并非老师独特的魅力所致,而主要是由老师的特殊的身份决定的,老师在孩子的世界里,是权利的汇聚者,是王。但是,孩子到了更高的成长阶段,就会有更广阔的眼界和选择,老师的地位就会趋于平等,由于特殊身份带来的光环也将不复存在。
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,思想和情感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,对老师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,冲动性很大,负责任的老师应该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,合理巧妙地引导学生。如果老师把持不住自己的感情,就会严重阻碍这个学生的成长。老师和学生之间,力量是不平衡的,老师迈过了这个职业界限,就是对自己权利的滥用,因此,是社会道德所不允许的。这也就是《窗外》这个电影最后以悲剧结果收场的重要原因。如果结合这样的电影范例再和孩子讨论师生恋的问题,可能孩子比较容易接受。